振芝專欄

身為精神科醫師,診間常有別科看不好,被建議轉過來的病人,他們常問,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個性有問題?其實這不是一個像心肌梗塞,醫生可以把血管打通,或得了癌症,醫生可以把腫瘤切除的「問題點」,而是在每天生活的身心互動過程中,累積出的惡性循環。

憂鬱症是21世紀對個人健康的最大挑戰,它所帶來的失能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隨著發病年齡越來越輕,以及人口高齡化造成老年憂鬱症患者的增加,這個「心靈的黑死病」正快速地侵蝕人心。憂鬱症的表現千奇百怪,目前也沒有檢測可做,導致診斷不易,同時,憂鬱症的治療挑戰重重,有50%的患者療效不彰,被歸類為「難治型憂鬱症」。

長期慢性或是反覆發作的憂鬱症常常不只病人自己覺得是種持續而沉重的負擔,對於家人甚至於整個社會都是一種不得不的承載。即使抗憂鬱劑、電痙攣療法和心理治療可以縮短憂鬱症的憂鬱期時間長度,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服用第一種抗憂鬱劑時有改善;即使不斷嘗試各種抗憂鬱劑,甚至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抗憂鬱劑,也只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得以緩解。憂鬱期緩解之後的維持治療則是預防復發所必需的。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