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時深呼吸到底有沒有用?心理師教您正念呼吸,調整自律神經,緩解恐慌焦慮!

撰文者:振芝診所 陳冠儒 諮商心理師

小陳是一名恐慌症患者,正在準備一場重要會議的簡報。在準備的過程裡,覺得有點緊張、心跳加速,呼吸也開始變得粗重。此時,旁邊的同事看到小陳臉色不對,過來關心一下。小陳表示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好緊張,同事聽完之後,告訴他「你會沒事的!深呼吸,不要緊張!」

聽完後,小陳非常努力地跟著做了好幾個深呼吸,但當他越努力地深呼吸,就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越大力、越來越頭昏腦脹,也越來越緊張

當我們感到緊張、生氣、恐慌,或是想要抗拒誘惑的時候,常常會下意識地想要「深呼吸」,然而,有時當我們越這樣做的時候,反而越容易感到不舒服,就像文中小陳的狀況一樣,最後可能導致過度呼吸(over-breathing),也可能越來越焦慮或恐慌。本篇文章與您探討對深呼吸的迷思,同時也分享呼吸時,如何融入正念的態度,協助您在焦慮、恐慌的狀態下,幫助自己安頓下來。(延伸閱讀:胸悶、暈眩,感覺快死掉 – 「恐慌症」找上你了嗎?)

 

常見迷思:大口且快速地用力呼吸

一般人的印象裡,氧氣是好的氣體,二氧化碳是身體中的廢氣,因此會認為「用力把氧氣吸好吸滿」才是正確的深呼吸。然而,越是這樣做,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頭暈、手腳痠軟等狀況。

當我們用力呼吸的時候,二氧化碳被大量排出體外,這會造成血管收縮,而使送到器官和組織的氧氣和養份減少,引發缺氧的現象。同時,當血中二氧化碳減少,會使組織間的鈣、鈉離子跑到細胞中,造成抽筋、四肢無力等症狀。

換句話說,二氧化碳並不是我們一般想像的全然無用,而是肩負體內平衡的重任。當身體活動、器官代謝高,耗氧多,二氧化碳增時,血管會舒張,促進氧氣交換,但若身體沒有耗氧活動和代謝時,卻因為緊張而快速用力地呼吸,吸進的氧氣沒充分被身體運用,且大量排出二氧化碳,反而打亂了體內的平衡。

 

緩慢地深呼吸,調節你的自律神經

 

緩慢的深呼吸,除了讓身體的細胞有足夠餘裕進行氣體交換之外,也能調節您的自律神經,達到放鬆的效果。

當我們吸氣的時候,血液從身體流向肺部,此時身體獲得的血液量相對減少,人體開始抑制副交感神經,促使心跳加速,交感神經活性增加,以補充血液到身體之中;而當我們吐氣的時候,血液從肺部流回身體,此時身體獲得充足的血液,促使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讓心跳變慢。

因此,當「吐氣時肺部血液回流身體,副交感活性增加(剎車)」時,就好像踩下剎車一樣,整個車速就慢下來了,尤其當您拉長吐氣時間時,相當於加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防止體內的二氧化碳被過度排出,因此整個人會更加放鬆下來。

 

運用正念的態度,留心當下的呼吸

 

日常生活中,緊張、忙碌的您,是否曾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呼吸呢?

當我們緊張的時候,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呼吸不知不覺變得淺快。長期下來,也很容易感到缺氧,肌肉也變得緊繃,此時,便需要將正念的態度帶入,好好留心自己的此刻的身心狀態,接著,可以跟著以下的步驟,進行練習:

  1. 留心一下此刻的身體姿勢,當我們駝背、上身前傾的時候,會壓迫到胸腔,讓呼吸變淺。此時可以讓自己的脊椎保持放鬆直立,雙腿不交叉,並與地面接觸,讓身體坐正。
  2. 首先鼻子吸氣一次,氣息適量即可,不需要太多。
  3. 接下來緩慢、完整地吐氣,直到肺部的氣息被呼出。讓吐氣的時間比吸氣的時間長一些些(吸氣4秒,吐氣6秒 ),記得不要大口吐氣,否則會排出太多二氧化碳,干擾呼吸的平衡。
  4. 呼吸時,溫柔地將注意力從胸部向下來到腹部。吸氣時,自然地讓腹部的肌肉擴張,吐氣時,讓腹部的肌肉收縮。整個過程不需要刻意地用力,就只是自然地讓氣息進出這個身體,持續約五分鐘。
  5. 練習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到自己腦中有擔心自己無法放鬆,或是太刻意想放鬆的念頭時,自然地放下這些想法,讓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就好。記得,放鬆並不是刻意達成的結果,而是自然發生的事情。重要的是在這一刻,覺察並照顧此刻的身心。

在生活之中,筆者邀請您經常有意識地留心自己的身心狀態,練習讓呼吸自然變慢、變深,從而在生活中更加安穩、沉著地決策,重拾清晰的人生!(您可參考:焦慮、恐慌怎麼辦?心理師分享擺脫焦慮的方式

延伸閱讀:

心情不好怎麼辦?心理師教你用正念看待情緒

自律神經失調藥物有哪些?專業醫師說明副作用與正確服用方式

參考資料:

1.Khazan, I. (2019). Biofeedback and mindfulness in everyday life: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your health and performance. WW Norton & Company.

2.Komori, T. (2018). The relaxation effect of prolonged expiratory breathing. Mental illness.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