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憂鬱的航線 – 淺談自律神經如何應對壓力

作者: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鍾華玉 實習心理師

不知道您是否曾經感受過,早上醒來特別厭世,不想出門上班時刻?

大多數時候,我們賴床賴到最後一秒鐘,依然能夠出門,到辦公室喝一杯咖啡、吃個早餐,跟同事閒聊彼此的看劇心得,剛起床時厭世的感覺被我們拋諸腦後,不知不覺就開始工作了。

然而有時候可能沒那麼幸運。睜開眼睛的時候,整個人像溺水一樣沉在床上,怎麼樣都無法將自己打撈上岸,賴床賴著不知不覺就過了上班的時間,心一橫乾脆放棄這一天,隨便編個理由請假,然後昏昏沈沈地睡了一天,心裡想著,隔天就會有精神了吧。隔天醒來仍舊覺得很想乾脆冬眠,對於昨天沒去上班心裡感到抱歉,也覺得有壓力,但無論如何、怎麼樣精神喊話,都覺得無法起床,即使勉強起床了也只能待坐在床上,無論如何都無法踏出一步。

昏昏沈沈地睡過了幾天,你開始想: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自律神經系統與壓力反應機制

 

我們在遇到壓力大過自己可以承受的程度時,身體會啟動「戰或逃」的反應,動員洪荒之力對抗威脅或是逃離恐懼的來源,這是一種生理上的自然的保護機制,幫助我們在危機中生存下來。而近期對於自律神經系統的新的理解: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則讓我們了解第三種壓力反應:「凍結」

 

自律神經系統中,與壓力反應和情緒相關的主要是三條神經路徑:脊髓交感神經鏈、背側迷走神經、腹側迷走神經,負責調整內臟器官的功能,支援維持生存的活動。整體而言,這三條身經路徑都會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其中,迷走神經是始於腦幹的第十對顱神經,迷走神經有兩條分支,以粗略的劃分來說,「背側迷走神經」支配橫隔膜下方的臟器,包括胃、肝、脾、腎、結腸等等,而「腹側迷走神經」則主要支配橫隔膜上方,與呼吸運動有關的器官。

 

當壓力威脅到生存時,可能會啟動兩種不同的神經路徑。第一種路徑是由脊髓交感神經鏈所動員,就是我們熟知的「戰或逃」的反應,生理上,血壓會升高,血液、氧氣、養分輸送到全身的肌肉,讓我們隨時可以快速地攻擊或移動;情緒上也跟憤怒或恐懼有關。

 

當我們面對毀滅性的災難時,對抗或逃走都沒有救了,就會啟動第二種路徑「背側迷走神經」,身體全身的活動幾乎停止下來,以求保存能量,這時候可能會感到無助、無望、漠然、退縮等等情緒,也就是「凍結」的反應。

 

而當我們感到安全時,自律神經系統便會維持在「腹側迷走神經」路徑,支援休息或平靜的活動。

「凍結」時的身心樣貌

 

文章開頭所描述的情境,便是「背側迷走神經」啟動時的「凍結」樣貌。背側迷走神經啟動時,我們的生理狀態會變得肌肉無力、心跳緩慢、血壓降低、呼吸減緩,血液、氧氣、養分會從四肢往中央的心肺集中,大腦額葉的血流量也會減少。這些影響了我們的腦、身、心運作,具體可觀察到的徵兆包含了:

 

1.情緖:

情緒低落、沮喪、冷淡、易怒、沒有感覺甚至解離。對事物失去興趣、提不起勁。

2.思考:

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變差,難以做決定。討厭社交。容易陷入無助、無望、失去意義感、沒有價值、罪惡感等等的負向思考,甚至有自殺的想法。

3.動力:

暴飲暴食或食慾不振,精神委靡、長期疲倦或感到無力。

4.身體:

腸胃不適、手腳冰冷、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或僵硬、頭暈。

 

以上背側迷走神經啟動時的「凍結」樣貌,看起來與憂鬱症的某些症狀十分相似(參見洪醫師「憂鬱症的前兆有哪些?醫師解析憂鬱症的常見症狀、治療方法」)。從這樣的對照來看,自律神經系統運作可能與憂鬱時整體的身心狀態息息相關,可作為我們平常關心自己的線索。

 

當我們感到安全無虞的時候,「腹側迷走神經」運作良好,我們會維持在有活力、有彈性、有創造力、愉悅的狀態下,有能力參與人際互動、工作等社會活動;而當壓力過度威脅到生存感時,自律神經系統會關閉腹側迷走神經,若非啟動戰或逃機制,而是啟動了「背側迷走神經」運作的「凍結」機制,便會表現出一些類似憂鬱症的症狀,例如對事物麻木無感、失去興趣、變得內向等等。然而出現「凍結」狀態時,不一定代表已經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仍應以醫師的診斷為準。

 

「凍結」狀態是自律神經系統回饋給我們的警訊,提醒我們適時地關心自己、照顧自己、感受自己,採取一些方式幫助自律神經系統回到舒適圈。

 

 

從凍結中復甦

 

當發現自己出現以上「凍結」的情形時, 練習感受自己的身體、透過五種感官感知此刻我們身處的環境,有機會幫助自律神經系統感覺到安全,回到舒適圈,轉換到「腹側迷走神經」運作的狀態,引導身心休息、復原、與人連結,讓我們從凍結的狀態裡面慢慢地復甦。而正念的練習恰好提供我們一些具體的步驟:

 

1.好好感受自己的身體

 

正念呼吸:藉由呼吸感受自己的身體,將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注意到自己正在呼吸,吸氣的時候感受空氣進入身體的感覺與胸腔、腹腔的擴張,吐氣的時候感受身體的收縮與氣息的離開。

身體掃描:將注意力專注在感受身體特定的部位,腳掌、腳踝、小腿、膝蓋、大腿、臀部、腰、背部、肩膀、頸部、頭部、臉、手、胸腔、腹部,依序感受,掃描全身。

 

2.以五種感官感受環境

 

  1. 注意到此刻圍繞在你身邊的 5件物品(例如:桌子、椅子、牆壁、窗戶、杯子)。
  2. 觸碰4件此刻在你身邊的物品(例如:衣服的布的質感、馬克杯的光滑手感、桌子的冰涼、自己手掌心的溫度)。
  3. 聆聽此刻你會聽到的3種聲音(例如:冷氣的聲音、外面車子的聲音、自己的呼吸聲)。
  4. 留意此刻你所聞到2種的氣味(例如:精油的香氣、咖啡的香味)。
  5. 品嚐1種食物或飲料的味道(例如:珍珠奶茶的甜味)。

(延伸閱讀:疫情帶給我們的「心」型態居家生活

 

持續地做這些簡單的小練習,安撫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也許我們會慢慢感覺到,自己正在駛離憂鬱的航線!

 

 

同場加映:

 

1.如果您想多了解自己目前的自律神經運作狀態,歡迎參考振芝提供的心律變異性檢測

2.如果您想學習「感受自己身體」的具體步驟,與同伴一起練習,歡迎參考振芝的正念專區

3.如果您想在家自行練習,歡迎跟隨洪敬倫醫師及古蕙瑄心理師錄製的「身體掃描」指導語

 

主要參考資料:

*本文主要內容整理與摘要自Stanley Rosenberg所著「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一書。

 

其他參考資料:

*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the Window of Tolerance

https://www.attachment-and-trauma-treatment-centre-for-healing.com/blogs/understanding-and-working-with-the-window-of-tolerance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