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芝專欄

青少年時期是個從小孩轉變成大人的發展階段,除了要注意生理上的發展以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很需要被重視,但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表現,有時候容易被誤以為是因為叛逆期而產生的行為,唯有正確了解青少年憂鬱症才可以避免誤下診斷,錯失治療時期。前一篇文章中,筆者主要介紹了青少年憂鬱症相關資訊,邀請您參考:(什麼是青少年憂鬱症?青少年憂鬱症成因是什麼?我可以如何檢測?)

我陪伴深受憂鬱之苦的親友好長一段時間了。起初的我不知所措,聽到他內心的心境和故事時,我也會跟著一起哭、一起難過。我開始上網搜尋許多憂鬱相關的文章和資料、我開始看心理學相關書籍、去打探各個精神科醫院或診所、試圖理解為什麼他需要吃藥治療……
專家們都說面對憂鬱患者時,旁人需要給予的是傾聽和陪伴,於是我也試著努力地去陪伴他、傾聽他說話。我知道不要跟他們說要加油、想開一點就好,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是我可以說的,我好怕我說錯話會刺激到他,萬一他又陷入憂鬱,開始萌生自殺或傷害自己的念頭怎麼辦?所以自此之後,我每次和他說話時都變得很小心翼翼,每說一句話以前我都要思考很久,回覆他的訊息時我也會猶豫很久。渐渐地,我發現自己在和他見面之前或是收到他的訊息的當下,我不自覺地開始感到緊張
...
案例一:小陳是個上班族,這陣子工作壓力比較大,睡眠也比較不規律,他發現自己在搭捷運、過馬路,或是開會前,容易不定時出現心跳加速、胸悶、血壓升高…等,這些狀態慢慢讓自己避免跟他人接觸,也影響到了人際關係,因此求助身心科,希望除了服藥之外,也學習如何自我調整。
案例二:老趙是個業務員,總是努力想在職場衝出好成績。近期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莫名的症狀,像是喉嚨梗塞、心悸、頭痛等症狀,但做了很多檢查,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晚婚的小珍是第一次懷孕,在5-6月的孕期,已經明顯可以感覺到胎動,滿心期待著健康新生命的到來。最近小珍得知與自己年齡相近的朋友生下唐氏症孩子,心裡感到有些恐懼與擔心,決定去做羊膜穿刺檢查,檢查的結果發現胎兒的染色體少了一條,讓小珍感到十分震驚與難過,一家人都無法接受孩子異常的事實。小珍的先生感覺到沉重的壓力與痛苦,連續瘋狂加班了幾天,身心疲累卻每晚都失眠,小珍的婆婆去廟裡求神問卜,企圖尋找胎兒異常的「因果關係」,認為是醫師診斷錯誤,要求小珍重新做羊膜穿刺檢查再確認。懷抱著一絲絲期望,也為了讓婆婆安心,小珍到了不同醫院重複做檢查,但檢查一次就失望一次,自責、慌張、擔憂未來,情緒的壓力讓小珍難以承受。

小陳是一名恐慌症患者,正在準備一場重要會議的簡報。在準備的過程裡,覺得有點緊張、心跳加速,呼吸也開始變得粗重。此時,旁邊的同事看到小陳臉色不對,過來關心一下。小陳表示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好緊張,同事聽完之後,告訴他「你會沒事的!深呼吸,不要緊張!」
聽完後,小陳非常努力地跟著做了好幾個深呼吸,但當他越努力地深呼吸,就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越大力、越來越頭昏腦脹,也越來越緊張

rTMS全名為「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簡稱TMS)。1982年在美國開始發展,一開始用來研究大腦功能及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2008年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憂鬱症,12年來累積了豐富的病例資料。台灣在2018年4月經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TMS使用,為國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rTMS經顱磁刺激是以強磁場去活化或抑制特定腦部區域,可做為重度憂鬱症及強迫症等精神疾病的非藥物治療模式,在歐美地區已使用多年,大量臨床研究均證實治療效果卓越,台灣也於2018年通過重度憂鬱症的治療適應症,造福許多患者。(延伸閱讀:我該不該接受rTMS治療)

「醫師,我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是精神科門診常碰到的問題,而且從被轉診來的個案口中聽起來,這似乎也是內外科,甚至是中醫常用的說法,於是個案便期待做「自律神經檢測」,以為就等於找出病因,而「抗憂鬱劑」在這樣的邏輯中,就成了「自律神經調節劑」。這樣的疾病概念,讓醫師和個案可以避開比較需要花力氣和時間的心理問題,然而若不處理形成「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的惡性循環,在症狀相對穩定後,就會碰到:藥要吃多久?停藥會不會復發?藥長期吃會不會傷身體?等問題,甚至有些人會因為擔心「一旦開始吃精神科藥物就得一直吃下去」,而降低就診意願。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