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芝專欄

近年來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認識與接受度已越來越高,但仍然有民眾認為是心理生病的人才需要心理諮商,然而這是個需要持續被澄清和說明的誤解!本文將說明心理諮商如何提供治療協助,並介紹心理諮商、心理治療與身心科的差異,以及心理諮商流程、服務項目、費用與常見問題,幫助您瞭解為何透過心理諮商可以更加瞭解自己,與自己建立滿意的關係,處理生命中的困擾與議題。

親子關係是一門困難的功課,現代父母除了工作、上班外,還需要好好照顧、教養孩子,有時候真的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時常和孩子對話沒幾句,不是自己火大,就是孩子生氣,好好的對話戛然而止,或是費盡心思與孩子對話卻無法得到想要的效果,以致於雙方以吵架、冷戰的方式來處理,間接使親子間關係逐漸疏離。而現代父母比起以前更重視孩子的身心發展,所以時常煩惱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本篇文章將介紹該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父母可以先做哪些前置準備,以及可以透過哪些親子溝通技巧,更有效與孩子對話、更貼近孩子的內心想法,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很多人在不同人際關係中時常出現不安的情況,通常在親密關係中更常發生,「我自己到底是不是焦慮型依戀?」這個問題既讓人害怕又擔心,似乎只要成為焦慮型依戀的人,好像就無法好好經營親密關係,也難以把握眼前的人。本文透過焦慮型依戀成因、判斷方法,以及克服焦慮型依戀的練習說明,幫助你和伴侶找回親密關係中的安全感。


一般來說,要辨識出高功能憂鬱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部分的精神疾病存在一個共通性的定義,即是該疾病狀態會對患者造成功能的損害,例如影響學業、工作或是人際關係。以重度憂鬱症為例,患者因憂鬱情緒、失去活力,對生活提不起勁,造成無法維持課業,或無法完成工作上的任務,也無法參與社交活動。但某些症狀較為輕微的憂鬱症患者,雖然內心時常感到憂鬱、低落,但仍能維持課業、工作或是家庭的角色,這樣的狀態可稱為高功能憂鬱症,但必須注意的是,所謂高功能,並不代表功能完全正常,在高功能憂鬱症的影響下,患者仍感覺自己比病前狀態差。實際上因為高功能憂鬱症患者外在的表現上可能看似沒有問題,要辨識出身邊的人已受高功能憂鬱症之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甚至連患者本身也忽略自己已受高功能憂鬱症的影響。

依附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當關係中的需求有被回應,個體比較能夠感到安全、信任。當關係中的需求沒有被穩定的回應,個體就會運用不同的方式試圖保護自己或者這段關係:有些人會開始透過表達對於對方的擔心試圖把對方拉近。有些人則會想辦法說服自己說:「我並不需要別人,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不論是試圖把對方拉近或者用理性武裝自己,其實都是在想辦法讓個體感到安全、穩定,讓自己有受到保護的感覺,也正是所謂關係當中的需求。當這些試圖滿足自己關係當中需求的各種行為與因應策略一次又一次的展現,就會慢慢形成所謂的「依附型態」。

撰文者:振芝診所 邱韻芝醫師
談到「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要先跟大家澄清,「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群症狀的表現,不是疾病的診斷。很多疾病都會有這樣的表現,就像肺炎和免疫疾病都可能發燒是一樣的道理,重點是了解症狀背後的原因,才能較根本地治療。(延伸閱讀: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請醫師先進行完整的個別化評估,了解長者的身體疾病史、是否有其他身心疾病、肝腎功能、目前用藥、社會支持系統、經濟能力等狀況後,醫師才能與家屬和長者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小盈的阿公年初過世了,家人不放心阿嬤一個人住,想讓阿嬤跟家人在一起比較不會感覺孤單,生活上有照應,於是把阿嬤接來同住。但是幾個月來,阿嬤經常吵著說住不習慣,抱怨在這裡不知道要做甚麼,白天上班的、上學的都不在,想出去走走透透氣,跟看護兩個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很想念老家的鄰居和菜市場,想要自己回去老家住。家人不放心,認為阿嬤可能太無聊,於是教導看護白天要帶阿嬤固定去逛市場,下午去公園曬太陽,周末假日也都盡量帶阿嬤出門去走走散心。但即便如此,阿嬤還是不怎麼開心,常常抱怨活著沒甚麼意思、走路沒有力氣、胸口很悶、胃口不好、吃甚麼都覺得不好吃、晚上不是睡不著就是太早醒、醒來又不知道要幹麻、碎念媳婦把她的衣服洗好都不知道收到哪裡去,昨天剛買的東西忘記放在哪裡又跑去再買了一次,最近甚至開始常常找不到自己...

或許有人會認為憂鬱症只會發生在成人身上,但其實並不然,青少年亦有可能罹患憂鬱症。根據國內研究指出,有13.3%的青少年(意即每7位中就有1位)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但因此而尋求輔導老師或專業人士協助的人僅佔少數,仍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可能不願或難以向身邊的人訴說,而當情緒累積久了,得不到適當的處理和排解,久而久之可能就會發展成憂鬱症。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