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精神科或心身科,檢視症狀不再看錯科

撰文者:振芝診所 邱韻芝醫師

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經驗,在長期承擔生活壓力,或突然遇到重大事件後(如喪親,失婚), 身體開始慢慢不對勁,出現各種症狀,看遍醫師後,被告知是自律神經失調。究竟它是什麼毛病,有甚麼檢查可做? 該如何處理?讓我們一次為你說清楚。

自律神經影響的範圍遍布全身,如果你有以下症狀,看了各科別,檢查不出明確的原因,或症狀隨著緊張程度起伏,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

  • 生理症狀:頭痛、頭暈、耳鳴、喉嚨異物感、胸悶、呼吸不順、心悸、胃脹、腹瀉/便秘、頻尿、手抖、肌肉僵硬、莫名疼痛、無力倦怠、忽冷忽熱、免疫力下降
  • 心理症狀: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煩躁、恐慌、過度擔憂、易怒、低落

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負責面對壓力時的備戰反應,後者負責壓力解除時的放鬆反應,兩者就像油門和煞車,共同運作調節身體的功能,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排泄、免疫等。正常情況下,我們能適度提高警覺應付壓力,也能好好休息,但如果油門或煞車失靈,兩者不協調,整體功能失衡,就泛稱「自律神經失調」。

當我們在壓力狀態下,大腦接收外在環境的刺激,並評估它的威脅程度,會有神經衝動傳到下視丘,接著活化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主要包括正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影響各器官的反應,包括心跳加速、血管收縮、消化抑制、尿量減少、肌肉緊張收縮等,這些反應會回饋到腦中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造成警覺性提高,更容易注意和放大這些不適感,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自律神經失調」其實是我們生理和心理對壓力反應調適不良的結果。

以恐慌症為例,當遇到大腦判斷可能無法逃脫的情境(例如開車上高架橋,坐飛機),會產生不知何時會恐慌發作的恐懼,身體於是出現胸悶,呼吸不順,心悸等症狀,進一步誘發災難性思考,例如擔心自己是心肌梗塞。至於情緒的反應,則來得更快,更強烈,包括恐懼死亡。這些連鎖反應早成交感神經瞬間嚴重興奮,讓身體知覺更強烈,於是產生了惡性循環。

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

既然自律神經失調背後,是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失衡,單靠藥物治療往往效果有限,也讓很多患者覺得困惑和挫折,害怕藥物依賴,無法停藥,擔心藥物副作用,擔心復發等,我們深刻了解患者的疑慮和需求。

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而身心科/精神科常見的疾病,包括失眠、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身體化症、慮病症、創傷反應、暴食/厭食等,也都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身心症除了影響你的情緒,思考與行為外,更會影響大腦、心血管、腸道功能、內分泌系統,包括血糖、生理期,以及免疫系統,包括發炎、過敏反應等。

專業的身心科/精神科醫療團隊,會就每個人不同的症狀和嚴重度,背後的生理、心理成因,和生活狀態,提出對症、合適的治療方案,打破惡性循環,讓生理、心理一起改善,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平衡,才能真正找回健康。

自律神經檢測怎麼做?

一般狀況下,吸氣時,交感神經活化,心跳會變快,吐氣時,副交感神經活化,心跳會變慢,故自律神經檢測是透過分析「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來看交感/副交感神經的整體活性和失衡狀態,進一步給予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檢測過程只要接上心電圖的導極,測量五分鐘,即可得到分析數據。另外須讓大家了解,心率變異性的數據容易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包括檢測的時間、溫度、姿勢、活動、飲食、藥物、情緒等,故最好在相似的條件下做追蹤檢測,才能做為治療成效的參考。

心率變異性在臨床研究上,已發現和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長期存活率有關,另外和代謝、更年期、神經疾病、精神疾病也有關聯,可以做為身心健康評估的指標。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和成因非常多樣,每個人都不同,所以除了自律神經檢測確定失衡的程度,我們還會評估各方面的影響因子,包括睡眠作息、呼吸模式、運動、飲食、情緒、認知和人際等重要的面向,才能分析失調背後的惡性循環,給予適合個別狀況的治療建議。

在生理方面:

  • 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TMS)、微電流腦刺激治療(CES):有效率地讓症狀減輕、穩定,促進神經活化和連結。
  • 營養補充:支持身體有足夠的復原機能。

在心理方面:

  • 正念課程、生理回饋:協助個案提升自我調節能力,改變神經的慣性迴路。
  • 心理諮商:協助個案釐清症狀背後,想法、情緒、感覺、行為的關係和過程。

醫療團隊會依個別狀況,在不同階段,給予整合性的治療,才能發揮最佳療效,讓自律神經逐漸恢復平衡,提升身心覺察力和復原力,把藥物使用和復發風險降到最低。我們期待陪伴正為身心問題所苦的你,重新找回安適和自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