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配合自律神經檢測找出原因,從根本改善

作者: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邱韻芝醫師

在門診,常碰到有身體不舒服,但去各科檢查不出問題的個案,問我這是否是「自律神經失調」?這類狀況,確實通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但「自律神經失調」只是一種狀態,就像發燒,重點是去找出背後的原因,了解是什麼造成自律神經失調,才能有效地處理這些不適。

 

大腦、情緒、和自律神經的關係

 

講到背後的原因,就要先讓大家了解,情緒和壓力是影響自律神經功能,很常見也很重要的因素。當我們接收到壓力刺激,可能來自於外在環境或內在感覺,大腦若判斷這刺激是有威脅性的(例如:「可能被老闆罵」、「我好像快死掉了」),自律神經就會反射性地產生壓力反應,就可能會心跳上升、呼吸加速、肌肉緊張、腸胃蠕動變慢,這時若大腦可以做合理的判斷和適當的解決問題,危機感就會解除,正常狀態下,自律神經反應就會緩和下來。但若壓力持續太久或強度太高,大腦無法順利調節,就會逐漸累積成自律神經失調,伴隨許多身心不適的症狀。

自律神經檢測結果代表什麼?

因為心跳主要是透過自律神經控制,故自律神經檢測,就藉由測量心跳變異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也就是心跳快慢之間的變異程度,來分析自律神經的狀態,讓我們可以看到自律神經的整體活性,交感/副交感的失衡程度等。這5分鐘的檢測,其實只能代表自律神經短暫的狀態,而自律神經的狀態,受很多條件的影響,包括體重、姿勢、呼吸、生理時鐘、體溫、飲食、菸酒、情緒、藥物等等,所以不用因為一次報告不正常而太過緊張。重點是處理背後的原因,然後追蹤是否有趨向平衡。

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心跳變異率下降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心肌梗塞後的死亡率相關,而許多精神疾病,包括睡眠障礙、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物質成癮也都和心跳變異率下降有相關性,故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情緒、壓力對整體身心健康的影響。

做自律神經檢測讓我們知道失衡的警訊和嚴重度,接著我們就要評估各方面的影響,包括睡眠作息、姿勢、呼吸、飲食、運動、藥物、情緒、壓力、心理模式等,去找到每個人在生活中逐漸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惡性循環,才能用最適合個別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改善,而且減少復發風險。

檢測之後,如何治療?

正因為「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每個人狀況也不同,所以很難單靠藥物處理,若背後的因素沒有調整,把藥物減少時又容易不穩定,也是很多人的困擾。藥物在症狀嚴重的急性期,能快速讓症狀穩定,若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物副作用太明顯,物理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微電流腦刺激治療,都是直接改變腦生理反應的方式。飲食和運動的調整,也有助於自律神經的穩定;心理治療則聚焦於調適內在或人際間的壓力模式;另外正念結合生理回饋的訓練,能提升對身心反應的覺察,並找到有效平衡自律神經,提高心跳變異率的自我調節練習。理想的治療須視個別的狀況,在不同階段給予最適合的方式,才能循序漸進,真正找回平衡的身心,並增強抗壓力,降低復發風險。(延伸閱讀:生理回饋治療:找回自律神經的平衡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