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認知治療 Step 3 五日基礎訓練 課程花絮

 

臨床治療師學程Step 3 在9/13(日)於振芝診所圓滿結束

撰文者 振芝心身醫學診所 陳冠儒心理師

正念的學習,需要消化與沉澱,13位學員從step 2 的MBCT體驗團體當中,以參與者兼觀摩者的身分,投入並經驗為期八週的正念課程,並在五日基礎訓練當中,將自己對於教案設計,以及帶領正念練習時所遇到的疑問與兩位講師討論。

在五天的課程裡,洪敬倫醫師與胡慧芳醫師除了詳細介紹每堂課的設計原理之外,也將自己在臨床現場的沉澱與領悟傾囊相授,期許透過這樣分享,可以讓學員在未來帶領團體時,多一些參考的方向。同時,也點出帶領正念團體的幾個大要素:練習(practice),空間感(space)與探問(inquiry)。

針對練習(practice)的部分,胡慧芳醫師不斷用這句話叮嚀著大家:

“Teach from your practice.”

如果我們希望正念應用於臨床實務能更為透徹,那麼就不能讓正念只停留在課堂,而需要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此,方能讓帶領者對於成員經驗的體會,有更加立體且厚實的基礎,而不只是紙上談兵。同時,在面對不同族群的正念團體時,也能夠用合宜的方式呈現課程。

兩位講師將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

針對空間感(space)的部分,洪醫師提到正念團體的經營,需要調配「知識」與「體驗」的比例。許多初學帶領者容易犯的錯誤,便是團體中填塞大量的觀念講述、太快進入非常後設的討論與思辨,或是為了解決成員的問題,而努力規劃更為"精緻"的活動…等。在這樣的過程裡,成員被快速塞進了許多的結論,卻犧牲了許多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慢慢消化與沉澱的機會。

洪醫師進一步提到,一個正念團體應是開放且彈性的。在傳遞出每堂課的核心目標之餘,也需要因應當下團體的狀態即時調整活動的帶領,同時信任團體裡的每位成員,能從活動當中醞釀出屬於自己的體會。

在探問(inquiry)的部分,兩位講師均強調,如果我們希望正念應用於臨床實務能更加精準,那麼除了帶領者自身的練習以外,也需要好好思考課程活動的幾個問題:

  • 主題(theme)-想進行什麼活動?
  • 理由(rationale)-為何需要進行這個活動?
  • 意圖(intention)-想透過這個活動達到什麼?
  • 計劃(planing)-活動如何帶領,結束後如何探問?

學員們分組進行探問練習

畢竟,學員對正念的體會,大部分從帶領者的探問中習得。對此,帶領者除了需要清楚MBCT每堂課程的設計原理之外,也需要在探問中,協助成員區聚焦在當下的體驗,而不太快跑到認知層次的假設。在這樣的過程裡,如何貼近回應學員的經驗,不要太急著給學員下指導棋,同時又不刻意避免給予清晰的建議,便需要帶領者如實面對自己的狀態,以及成員的狀態,加上與有經驗的老師,同儕討論,才能慢慢進步。

課堂最後,大家圍成一圈,回顧接觸正念以來,自己身心的轉化,也見證著彼此的蛻變。講師也勉勵學員們,在學習正念的路上,若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夥伴,將可以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堅定與持久。

「正念作為一種臨床介入手段之前,首先應讓它滲入自己的生活中。」

五天充實的討論與激盪,在13位即將帶領正念團體的學員心中,注入一股暖流,也播下一個使命感的種子,期許這顆種子,能在風雨當中,堅定而茁壯!  

返回頂端